陈皮品种
陈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。
药材分“陈皮”和“广陈皮”。主产于广东、福建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地。广陈皮主要来源于橘的变种茶枝柑和四会柑的干燥成熟果皮。
其中以茶枝柑作为广陈皮的主要来源,又茶枝柑主产新会又称新会陈皮。
新会陈皮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有700多年的种植栽培历史,是广东“三宝”(陈皮、老姜、禾秆草)之首,也是十大广药之一。
本草考证
陈皮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当时还不叫陈皮,叫橘柚,因以果皮入药,故曰:“橘皮”。
唐宋以前,就有关于橘的记载,均以“橘柚”之名记载,对橘柚的区分多以大小区分,橘皮用药存在橘柚不分的现象。
由于陈皮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被称作橘柚,所以当初柚子皮也是陈皮的来源之一。
唐代,《新修本草》对橘皮的性味有了进一步描述:“柚皮厚,味甘,不如桔皮味辛而苦。其肉亦如桔,有甘有酸,酸者名胡甘”。
到唐代,虽对橘柚有新的认识但仍以“橘柚”之名载入古籍。
宋代虽明确橘之分,但也出现橘、柑混用的现象。
明清时期,对橘、柑、橙、柚有了准确的认识。
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:“橘实小,其瓣味微酢,其皮薄而红,味辛而苦”。
产地变迁
本草古籍记载陈皮道地在历史的变迁中发生道地迁移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生南山川谷。”即今天的秦岭一带,属于长江中游流域。
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开始注重陈皮道地产区的区分:“以东桔为好,西江亦有而不如。北人亦用之,并以陈者为良。”“东桔”应是今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一带,而西江则应是今江西地区。
宋代苏颂对其产地描述曰:“橘柚,生南山川谷及江南,今江浙、荆襄、湖岭皆有之”。
自此至元代陈皮道地记载并无过多扩展与变化,到明清时期,随着医药发展陈皮道地记载发生变化。
自《本草品汇精要》开始强调道地广东,各医家在陈皮用药上多以广产者为良。至今仍以广产者为道地。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:“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,江西者次之”。
时至现代,2006年,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新会柑、新会陈皮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,从国家层面认可了新会陈皮的道地来源,新会是新会陈皮来源的道地产区。
市场上的陈皮多种多样,由于普通陈皮价格低廉,而新会陈皮价格不菲,新会陈皮常被普通陈皮以假乱真,消费者要注意区分。